原创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1月4日,黑龙江伊春气温跌至零下41摄氏度。9时30分,工程车停在绥佳铁路266公里大桥旁,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绥化工务段南岔路桥车间桥隧养修二工区工长厉忠涛带领11名桥隧工扛着内燃钻孔机、尖锹、撬棍,小心翼翼地行走在汤旺河河面上,刺骨的寒风袭来,不禁让人打起寒战。
这座大桥始建于2006年,全长447.38米,坐落在汤旺河上。夏季汛期,河面可达400多米宽,深度可达10米,水流湍急。入冬后,为了避免河水结冰对桥墩产生不良影响,桥隧工们要及时勘测桥墩基础有无被冲空、墩体有无倾斜或位移等,以确保桥上行车安全。
空旷的河面上,毫无遮挡,55岁的老桥隧工刘广友在冰面上挪着小步,选定河床勘测位置,最终在桥墩两侧每隔10米选一个勘测点。这项工作,刘广友已经干了15个年头。其他两名工友,一个扯尺,一个用红色的自喷漆在冰面做上标记,三人默契配合。
桥隧工刘宝忠手握冰镩,在冰面上打出一个10厘米左右的冰坑。工友于冰迅速启动内燃钻孔机,螺旋形冰刀飞速旋转,垂直钻向冰下。瞬间,冰屑飞溅。
由于冰层厚度在1米以上,6分钟才能打穿一个洞。“我们需要在6个墩台两侧打60个冰洞,还要掌握好每个洞口的尺寸。”厉忠涛一边说,一边将脚放在已打好的冰洞旁,目测洞口大小。
前期工作完成后,班长江庆斌将自制的测量尺伸进冰洞量深度,再用钢卷尺精确地量出数据,记录在测量表上,并对冰洞做好标记。“这活儿只能冬天干,夏天水流急影响测量准确度,冬天冰层厚,测量面稳定,安全也有保证。”他说。
陆续完成一个个冰洞测量,大家的棉衣已被寒风刺透,直往骨头缝里钻,棉帽上、衣领处、脖套上、睫毛上挂满了冰花。于冰摇晃着手腕说:“好像手都不是自己的。”
不经意间,飞溅的冰渣带着冰水,溅到衣物和鞋上,很快形成冰溜子。“不管天多冷,勘测的活儿不能停。”厉忠涛说。
经过4个小时的作业,桥隧“医生”们勘测完60组冰孔数据,坐上温暖的工程车,望着远处的群山返程了。
素材:《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黑龙江记者站(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融媒体中心)
文图:胡艳波 吴健 刘英新 康健 吕金奎
原标题:《-41℃的极寒天,他们为什么在河面上“钻冰”?》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