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亲耕)
到了后世的封建帝王,直至清代,仍有帝王亲耕的史实,但其作用不过是作秀。
(清代的帝王亲耕图)
耤在本义之外,还用同“藉”。租税。《广雅·释诂二》:“耤,税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耤字亦作藉。《大雅·韩奕篇》:’实亩实藉。‘郑笺云:‘藉,税也。’”
(二) jiè。读音出自《集韵》。用同“藉”。用法有二:
(1)古代祭祀所用衬垫之物。《集韵·禡韵》:“藉,《说文》:‘祭藉也。’或作耤。”
(2)借助。《玉篇·耒部》:“耤,借也。”《汉书·郭解传》:“以躯耤友报仇。”颜师古注:“耤,古藉字也。藉谓借助也。”王先谦补注:“古书耤、藉借通用。”
耤的小篆写法如图:
(耤的小篆写法)
2、【耒圭】。读gu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耒圭】, 卌又,可以劃麥,河内用之。从耒,圭聲。”形声字。本义是卌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卌叉,可以划麦。”“谓之卌叉者,言其多爪可掊杷也。即今俗用麦耙也。”所谓的“卌叉”,即多齿耙。
(多齿耙)
《玉篇·耒部》:“【耒圭】,田器也。”
本义之外,【耒圭】还可用作耕地。《广雅·释地》:“【耒圭】,耕也。”王念孙《广雅疏证》:“【耒圭】之言刲也。”
【耒圭】的小篆写法如图:
(【耒圭】的小篆写法)
3、【耒員】。读 yún。《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耒員】,除苗间秽也。从耒,員声。【上艸下耘】,【耒員】或从芸。”形声字。本义是除草。【耒員】的说文或体是【上艸下耘】
【耒員】字今已不用,用“耘”。同义字。【上艸下耘】的或体字最终演变为“耘”。王筠《说文句读》:“《论语》及诸子书,多借芸为【耒員】,他经则省艸作耘。”《玉篇·耒部》:“【耒員】,同耘。”《龙龛手鉴·耒部》:“耘,除草也。”
(除草)
《诗·小雅·甫田》:“今适南亩,或耘或耔。”毛传:“耘,除草也。”今天我去巡视南边这块地,看到有的除草,有的培土。
本义之外,【耒員】还有以下用法:
(1)除掉;锄去。《广雅·释诂三》:“耘,除也。”《史记·东越列传》:“不战而耘,利莫大焉!”司马贞《史记索隐》:“耘,除也。”
(2)培土。《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掘荃蕙与射干兮,耘藜藿与蘘荷。”王逸注:“耘,耔也。”
可以总结一下: “耕耘”的“耘”,本义是除草。因为《说文解字》没有“耘”字,我们写“耘”的小篆时,即用【耒員】的小篆,写法如图:
(【耒員】的小篆写法)
4、耡。读 chú。《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耡,商人七十而耡,耡,耤,税也。从耒,助声。《周礼》曰:‘以与耡利萌’”形声字。本义是耡税。
所谓的耡税,是古代税法的一种。耡税,依《说文解字注》称:“殷人七十而耡。孟子《滕文》篇文。今孟子作‘助’。《周礼》注引作‘莇’。耡、耤,税也。《孟子》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畞而彻。其实皆十一也。’”也就是说,耡税,不管是夏后氏的五十而贡,殷人的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税率差不多就是原始的“十一税”,即土地收入的十分之一要上交国家。收税的理由是助农,其实是原始的剥削。
因为是助农,因此,耡税的“耡”有个“助”字。
《周礼·地官·旅师》:“掌聚野之耡粟。”郑玄注:“耡粟,民相助作,一井之中,所出九夫之税粟也。”
本义之外,耡还有其他用法:
(1)佐助。《周礼·地官·遂人》:“教甿稼穑以与耡,利甿以时器。”郑玄注引杜子春云:“谓起民人令相佐助。”贾公彦疏:“耡,助也。兴起其民以相佐助。”
(2)古代里宰治事处。《周礼·地官·里宰》:“以岁时合耦于耡。”郑玄注:“耡者,里宰治处也。若今街弹之室。”贾公彦疏:“郑以汉法況之。汉时在街置室检弹,一里之民,于此合耦,使相佐助,因放而名耡也。”
(3)锄头。《正字通·耒部》:“耡,耕耡。”明代陈宪章《冬夜》:“学业坐妨夺,田芜废耡耰。”
需要注意的是,耡虽也可作锄头义用,但在小篆用字时,遇到“锄头”的“锄”,应当用“鉏”字。
(4)挖土。康有为《大同书·人情之苦》:“涂泥厥身,以耡以耘。”这里是借耡为动词了。
(挖土)
(5)铲除。《清史稿·循吏传·李炳涛》:“耡强梗,抚良懦。”
耡的小篆写法如图:
(耡的小篆写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